|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五十位台灣研究者於自由廣場聯名呼籲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8 years, 3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PBworks
on January 20, 2006 at 9:24:15 pm
 

臺灣研究者對樂生療養院拆除問題的緊急呼籲

搶救樂生療養院,重建臺灣新文化!

 

創建於一九三○年、以收容癩病患者為目的、位於新莊的樂生療養院,是當前臺灣碩果僅存的日治時期傳染病隔離病院。它見證了近代臺灣公共衛生史的一頁滄桑,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然而,由於被規畫為新莊捷運機場的預定地,而在捷運新莊線動工後,面臨拆遷在即的命運。

我們認為:樂生療養院之所以應該被保存,自然是因為它不論從歷史、文化、醫療、人權等方面來看,都深具極高的價值;但更重要的是:這個保存行動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並不僅止於搶救某個特定的古蹟,或是推動某個縣市在地的議題,而是攸關整體臺灣歷史文化存續的關鍵。這是因為我們深信:樂生療養院決不是僅屬於樂生院病患、新莊人或臺北縣民的幾棟建築,而是一個屬於全體臺灣人民的共同遺產。

長久以來,臺灣不斷遭受到外來政權的統治。每當政權更迭,古蹟便面臨一次又一次的浩劫。對於外來政權而言,前朝的建築,無異是前朝統治或文化的象徵;外來政權往往試圖藉由改建或拆毀舊建築,來斬斷當地人民的歷史記憶,以建立其統治權威。日本殖民地政府與國民黨政權,無不以這種君臨天下的心態對待、甚至是蹧蹋臺灣的建築與古蹟,毫不考慮到當地人民對這些建築與古蹟的情意與感受,以至幾乎將其破壞殆盡。我們身為臺灣研究的從事者,每思及此,總不禁感到極度的痛心疾首。

在這樣的歷史宿命之下,我們猛然驚覺:其實,臺灣已經沒有太多的古蹟,可供我們恣意揮霍了!

所幸的是:經過臺灣人民長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加上矢志捍衛本土政權的決心,終於在二○○四年三月之後,讓我們開始有了擺脫此一歷史宿命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年「二二八牽手護臺灣」活動中,臺灣人民所展現的高度鄉土愛,以及那種泯除人我界限的胸襟,更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因此,我們深切期盼:在由人民所支持的本土政權已然確立的今天,在臺灣人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尊嚴亟待重建的此刻,我們應以人民的「意志情感」、而非政權的「意識形態」為主體,重新界定與審視自身的歷史位置,並立即糾正外來政權所犯下的歷史錯誤,以終止長期以來歷史記憶橫遭斬斷的悲情與宿命。

 

我們相信:為了傳承歷史記憶,首應創建有利於傳承的環境。而保存古蹟、愛護古蹟,以及關懷與此古蹟相關的人群,便是一種透過關心、觀看、撫觸、感受進而了解、反省,以深刻化我們鄉土情感的重要行動。因此,保存古蹟是現階段臺灣文化重建的當務之急,若稱之為「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亦不為過。

古蹟是歷史記憶的具體象徵,為人群、建物與時間和空間交互作用而成的關係網絡。古蹟一旦脫離原址,就失去其生命力,而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甚至一旦遭到毀棄,就消逝於瓦礫堆中,不可能再現與重建。

歷史記憶的破壞如此容易,其傳承卻又如此困難,值此海峽對岸敵人與島內反動殘餘勢力虎視眈眈意欲消滅吾人歷史文化之際,倘若加上我們己身的輕忽怠慢,則臺灣歷史文化的斷裂豈非迫在眉睫?我們又怎能不為此而憂心如焚?

 

因此,我們誠摯的呼籲政府:

應立即審慎評估原址保存樂生療養院的可行性,並且重新規畫變更新莊捷運機場的設計,以謀求「國家重大交通建設工程」與「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雙贏的局面!

同時,我們也懇求偉大的臺灣人民:

為了永續發展我們美好的家園,並且以植根於本土的歷史文化,來形塑我們對這塊土地的認同,請發揮您的力量,敦促政府重視文化資產的保護,讓臺灣在締造經濟奇蹟與政治奇蹟之後,能夠再創文化奇蹟,而成為使舉世刮目相看的文化大國!

 

期待有那麼一天,當我們的後代子孫,在回顧二○○四年時,終能彼此慶幸的相擁訴說:他們可敬的前人,曾經以無比的勇氣與熱情,在關鍵的歷史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如果我們不能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歷史終將做出最後的裁判!

親愛的臺灣人民,歷史正在瞪視著我們!

 

連署人:

 

陳國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名譽教授

陳國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陳憲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吳進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洪萬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陳慈玉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副所長

周婉窈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洪麗完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蔡采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戴麗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游勝冠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兼任系主任

楊 翠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培豐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恆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施懿琳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陳明柔 私立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邱若山 私立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廖瑞銘 私立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副教授

黃繁光 私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蔡錦堂 私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呈蓉 私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夏黎明 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李玉芬 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陳文尚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施雅軒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李筱峰 私立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戴寶村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吳學明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陳君愷 私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廖振富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共同學科副教授

池永歆 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助理教授

范燕秋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助理教授

何義麟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林蘭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曾建元 私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王昭文 私立長榮大學兼任講師

柯能源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研究所

鄔孟慧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助理

蘇瑞鏘 國立彰化高中歷史科教師

魏貽君 台灣日報總主筆

周薇芳 阿米松兒童美術學校創意總監

郭珍弟 獨立電影工作者

林瓊華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遠東研究所博士生

黃雅嫻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陳淨意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電影研究所博士生(系所名稱暫定)

顏洪胤 法國巴黎專業建築學校

林麗雲 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人類學博士生

陳瑞樺 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王珊珊 北海學園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生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